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 | 小北,編輯 | 卓然,36氪經授權發布。
經歷了去年大漲、年初大跌,年輕人還在堅持買基金嗎?
近兩年基金賺錢效應明顯,許多年輕人跑步入場,不乏95后。經歷了年初的大漲、大跌,年輕基民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為了挑選一只“包賺不賠”的基金,有年輕基民們甚至奉出一套選基金經理的玄學——不看收益、不看行業、不看機構往年成績,只看基金經理“有沒有眼緣”。
名字、顏值、胖瘦、發量、面色光澤與否,都能成為他們選一只基金的理由。
還有新一代買基人堅持“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會將手頭上的錢分散到上千只基金中,最少的每只僅持有10元。
3月31日,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鵬華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聯合支付寶理財平臺發布了《一季度基民報告》,分析數據顯示,持有基金時長短于3個月的用戶中,超7成是虧損的。
如今基金市場有回溫跡象,更讓那些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的人意識到,“拿得準,不如拿得穩”。
本期顯微故事采訪了一群買基金的年輕人,他們選擇基金的方法各異:
有的人花了數千元買了上百支基金,最少的一支僅花了10元“入場”,但最終發現他理解的“分散投資”并不會完全分散風險,相反,這導致他在贖回基金時遇到了不少手續上的麻煩;
有的人本身從事金融行業,將現有資產按“近期是否急用”分為“三筆錢”,按不同用途整理出了不同的基金選購指南,收益一度跑贏大部分人。
有的人曾企圖做短期波段賺錢,在去年基金牛市時曾賺了不少,遭遇了今年行情變動后甚至虧掉了借來的錢,吸取教訓后重新調整了“戰術”,開始每天看直播學習投資,形容自己的投資水平“從幼兒園成長到了初中生”;
還有的人受到生活境遇的影響,一度停止了頻繁交易,選擇定投躲避風險,結果反而獲得了超過普通人的收益水平……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張先生 97年 物流行業
高中畢業后,我就跟著親戚去新加坡做物流。
去年疫情爆發,國際物流基本停擺,我幾乎天天都宅在家里刷手機打游戲。
也是那段時間,我心想反正工作也沒什么眉目,不如趁這段時間做點理財。因為我人在國外,能選的基金購買平臺十分有限,我就把存在余額寶里的錢在支付寶里選了一只基金,投了幾百元。
沒想到,第一筆投資我就虧了15%。 后來我換了個策略,不同板塊的基金我都買一點,買基金的門檻很低,10塊錢就可以入門。于是我又拿了幾千元買了上百只基金。
沒想到這個辦法一開始還挺好用。4月左右,我有一組買的時間不久、總金額超過一萬元的基金“噌”地一下,漲了一千多塊。
但麻煩的就是,我買的基金太分散,取出的時候要反復操作上千次才能把這筆錢全部取出。而且,因為基金的支數太多,一天還不能完全賣出,得分好幾天才能到賬。
操作的過程中我無數次想放棄,但不賣又不行,我著急用錢生活。
網上很多人都在聊自己選基金的策略、方法,不僅要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行業趨勢,但我都不想學。
我覺得基金的收益率就那么點,賺不了大錢,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賺,花時間研究這些不值得。
雖然我廣撒網,但也沒指望從基金里面賺到大錢?,F在物流行業比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好做了點,我就固定 每個月拿30%左右的工資 去買基金,但還是一次買一堆。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這只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盈利的,不管盈利多少我都可以接受。忙的時候,我也不會每天盯著基金收益率來看,就在著急用錢的時候打開支付寶看看收益。
目前我買的所有基金里, 有60%的基金是賺錢的, 其中收益率最大的一筆持有了一年多,到現在賺了63%,虧損最厲害的那只最多也就到了18%,因為金額小,所以我心態也還行。
其實我也知道,定投一般收益率都比較能保障,但我不喜歡做定投。
我每個月的開銷不太穩定,有時經濟本來就很緊張,一開手機看到定投把我所剩無幾的現金又扣掉了,那時候我就很崩潰。
未來,我還是打算把錢主要存在銀行里,剩下的錢再買基金。目前持有的那上千只基金等收益達到差不多的時候我就賣出去一些,不然一次性提取真的太麻煩了。
高女士 90年 基金銷售
畢業后,我開始接觸互聯網金融行業,成為了一名基金公司的銷售,工作原因,也開始用更職業的角度來看待基金。
從業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人士買基金和普通人買基金,完全是兩個概念。
我同行的朋友買基金,大家關心的維度會更多元,比如基金經理、公司健康與否、基金歷史收益等。但普通人可能更容易把基金當做炒股,每天都看漲跌和估值。
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方法所導致的收益率也大不相同。
我所認識的人里面,有很多人能在牛市拿到100%的收益,我也能達到70%左右,但對于普通人來說,能拿10%就不錯了,大多還都處于虧損狀態。
2020年算是基金的牛市,很多人都跟風來買基金,卻沒想到來年后就虧慘了,這波人又開始一窩蜂跟著罵基金經理,我覺得他們大多還未建立一個正確的基金投資觀念。
買基金之前, 你就應該先搞清楚“三筆錢”: 哪些錢是平時要用、哪些錢可能過一段時間用、哪些錢長期內不會碰,然后根據不同類型的錢的選擇不同的基金做匹配。
比如,現金類的錢我會放在余額寶,余額寶的利息一般不高,但勝在穩定收益和流動性強。
短期內才會用到的錢,我就投資到偏穩健的債券類基金里。 這種基金還可以細分為短債、中短債、長期存債、投資權益的二級債等,我會根據這段時間的市場來選擇配置那種債券型基金。
長期不用的錢,我則投入我看好的行業。 目前我持有的基金屬于消費行業,買入后也會長期持有,一般不碰它。
“三筆錢”的概念不算是我獨創的,支付寶的基金頁面里也有一個關于“三筆錢”配置的小入口。它會幫我評估我賬戶目前的情況:哪種配置偏少,哪一些風險過高,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友好。
我會比較看重單只基金的長期表現,我更偏好成立時間久、每年經營情況透明的基金,這樣你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們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現。
我也傾向于選擇易方達、嘉實、華夏等大的基金機構,大公司的風控體系通常比較嚴,不會為了短期收益投風險較高的債券,比較安全。
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我買過一只剛發布華夏基金兩年定開產品。我之前買過華夏的混合基金,比較認可它的投資理念,但因為這個要兩年,有點久,我就只買了一點點,但沒想到,現在持倉的收益率已經竄到了73%。
這種沒想過賺錢,但超乎預期的好的基金,遇到像撿到寶一樣,特別快樂。
現在很多年輕人投資基金最大的問題就在于, 他們對于收益率的概念把握得不清晰,總希望每筆回報就能短時間換來10%、20%的收益, 但這個可能性很小。
從長期來看,跑贏通脹(5%左右)是一個比較基礎的指標,跑贏GDP就已經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指標了,對于大部分基金來說,能持續有6%以上的收益就算相當不錯的了。
未來,我還是會主要把投資放在基金上,如果資產增長水平上來了,可能也會考慮做一些私募投資,但那感覺已經是很以后的事了。
黃先生 94年 消防員
2015年,我剛從部隊考到士官學校,手邊也有些積蓄,就先想到了買理財。
至于股票,我是一直都不太敢碰,我不懂行業、不懂經濟形勢、更不懂哪個公司靠譜,就怕我一個不小心把本金賠光了。
就連基金,我第一次買的時候也就買了10塊錢。 沒幾天,我發現這10塊錢開始有些收益了,比我在銀行存款的利息都高,我就開始穩定地買基金和定投,現在已經5年多了。
2017年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聊基金時,他告誡我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要懂得把投資賺來的錢去賺更多的利潤,我被說動了。
回去以后,我就盤了一下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把支出以外的錢都拿去買理財。最多的時候,基金和定投里一共放了兩萬元錢。
持有的金額高了以后,我也開始對理財更上心了,開始看支付寶的理財直播學理財的知識。
買基金時,我看它的漲幅能達到3%,我就會買了。那些網上談到的大神基金經理的,我也沒太關注,有時也會看看基金經理的頭像,有眼緣的那些我也跟著買點。
我不懂別人如何,但我個人覺得數學對于理財真的很重要。網絡各種“大神”好像看走勢知道什么時候該賣出,什么時候該買入,但我就不會。
如果我數學能再好一點,對我買基時的幫助應該更大。
去年,我爸得了一場重病,也幸好我還有一筆一直沒碰的基金,我把基金和定投的錢取出來大半給我爸治好了病。
剩下的錢,我只留下了1000多元的定投和3000多元的基金,這兩筆到目前為止都達到了接近30%的收益率。
未來,我想跳槽之后,存點錢再買基金和定投,如果換的工作錢比較多的話,我還想買股票,買幾百塊的,要是虧了就當交學費了,但想慢慢學起來。
王先生 96年 個體戶
我是個做家裝、水泥的個體戶。
我不喜歡上班,那種朝九晚五、和同事打交道的過程太煎熬了,所以我更享受自己做生意、自負盈虧的感覺。
不過這幾年裝修行業不景氣,再加上原材料保障,所以我閑時就會找點其他能賺錢的事情。
相比普通人買基金,我大多是做波段,不玩定投,我覺得定投適合那種有閑錢又不懂理財的上班族。
我就不一樣了,我時間自由,多得是時間可以研究基金的漲跌,每天看理財直播都要花兩個小時
好多人都說,一定要選擇一個優質基金做定投,這樣才是收益率最高的。
我不這么認為,一般人連判斷好基金的能力都沒有,就會過于依賴平臺推薦,但任何平臺推薦的都不能保證一定就會賺。
還有些人會分散投資,找一些公認比較好的賽道比如消費、醫療、新能源去投,但我覺得這種方式也挺抓瞎的,這個行業好了、那個行業差了,最后一配平,你啥也得不到。
基金經理的推薦我也不愛看,那些基金經理為了減少講話的風險,都會說一句套話 “短期會有波動,長期持有更好” 。
相比之下, 我更喜歡看分析師說的內容,比如這一周的行情周報,從基金的漲跌背后看這意味著什么, 然后說他們看好什么、為什么,他們就講得比較清楚,對我更有用。
當我在基金的波段里賺到錢了之后,我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不管是靠運氣還是靠能力,這種賺錢的感覺讓人特別快樂,也特別有動力想繼續去做,我也知道炒股不會一夜暴富,但是我就是享受這種漲跌的感覺。
收益上,我去年賺的比較多,但今年到目前為止都還沒翻紅。今年的基金市場特別震蕩,我本來有只基金投了10萬,還找親戚借了2萬跟投,沒想到2月18日那天好多基金都虧損了,我也把借來的那兩萬虧完了。
年初,其實我看到了支付寶新年信里提示了:
“當前A股市場整體的估值已經進入高分位區間,中長期看配置價值依然很大,但短期存在一定壓力,”;
“有必要降低對2021年權益市場收益的預期”;
但那時漲勢很好,我忽略了風險的力量,年后虧損時后悔莫及。
這些失敗的買基經歷讓我思考,究竟應該怎樣買基?后來我開始多看新聞,思考政策可能利好哪些板塊,看我的基金的漲跌預判它截下來的走勢。
我覺得基金市場里有一句話說的很有道理: “認知等于回報,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范圍以外的錢,如果賺到了,那么這個世界會有一百種辦法來收割你,直到你賺到的錢與你的認知相匹配?!?/strong>
所以我要學的是知道我賺錢的原因,和虧欠的原因,這會讓我更有自知之明。
有時候,我也把基金經理推薦的基金作為一個反向指標,當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同一時間推薦某款基金時,這個基金可能就高亮了,我反而會不看好這支基金未來的走勢。
我也去股市玩過,但一周就虧了6000元,至今不敢再碰。但整體來說,我覺得想要通過基金實現一夜暴富也是不可能的,它很難快速賺到快錢。
目前, 我的投資水平也就從幼兒園勉強升到初中, 所以我只指望基金掙個生活費,等我準備好了、有足夠理財經驗了再返回股市,希望炒股能掙的多一點。
后記
中國基金圖鑒的數據顯示,在我國基金市場中,超過60%“基民”都是年輕人,他們的年齡都在18至24歲之間,有90后甚至00后。
年輕,意味著更有魄力的勇敢、更大的想象力,但也意味著可能更沖動的投資決策。
大熱的明星基金經理張坤,也有了一次過山車般的經歷?;鸫鬂q,粉絲漫天贊美“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基金一跌,粉絲六親不認,張坤管理的基金甚至緊急調低了申購額度。支付寶也曾呼吁,要給績優基金經理更長的運作時間。
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并沒有聽進去,因為年前真的漲得太好了。也許只有親歷其中的基民、基金經理和從業者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這一段引用得有點長,建議改成:2021年一季度《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中顯示,拿得準,不如拿得穩。追漲殺跌和頻繁交易是影響投資者收益成績的重要因素。拿住不動的基民比起頻繁交易的基民,理財收益增加了30%。
有定投習慣的投資人在2020年獲得了更高收益,虧損也更少。有超過6成的定投投資人取得了5%以上的收益。
正如巴菲特有一句為人熟知的名言所說,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strong>
做時間的朋友,你要在合適的環境中,投入能不斷滾動增長的資金,在足夠長的時間積累下,財富的雪球才會越滾越大。
道理已經聽過很多回,市場的漲跌也會反復重演。最重要的那個變量是,你是否在過去的時間里增加了經驗值,或是吸取了教訓、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