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日經中文網”(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日經中文網,36氪經授權發布。
日本九州大學等開發出了可測量從癌細胞進入到血液中的微粒形狀的技術。如果能根據癌癥種類區分形狀,就有望通過血液檢查知道哪個內臟器官有癌癥。
在被稱作“外泌體”的微粒通過孔時測量其形狀(由日本九州大學提供)
這種微粒是直徑100納米左右的微小囊泡,叫做“外泌體(exosome)”。內部含有特定的蛋白質和被稱為“MicroRNA(小分子核糖核酸)”的物質。大多細胞都會釋放這種微粒,而癌細胞釋放得特別多。由于這一微粒有助于診斷癌癥,因此備受關注。這項成果由日本九州大學與名古屋大學、大阪大學及東京醫科大學共同發布。
研究小組在液體中混入外泌體,讓其從直徑約200納米的孔中通過。調查外泌體通過孔時的電流變化,可以判斷出球形及橢圓形等形狀。據稱10分鐘內可以檢測200~300個微粒的形狀。
來自人類乳腺癌細胞的外泌體9成以上呈球形。來自肝癌細胞的外泌體呈球形及橢圓形等。
通過比較乳腺癌患者與健康人血液所含的外泌體的形狀,發現能以約8成的準確度判斷出有無乳腺癌。
如果知道每種癌癥容易釋放的外泌體的形狀,只需通過血液就可以診斷癌癥。九州大學希望提高準確度并作為癌癥診斷技術在幾年內確認有效性。
利用外泌體含有的MicroRNA及蛋白質診斷癌癥的技術此前就在推進開發。
不過,提取微量的MicroRNA及蛋白質需要先進的技術。如果只測量形狀就可以診斷,檢查將變得更加簡便。